博客年龄:13年6个月
访问:?
文章:23篇

个人描述

有时间来坐坐,看看董哥的胡思杂想。

谈谈学习的方法(一)

2017-08-24 13:56 阅读(?)评论(0)

 亲爱的女儿:

      爸爸今天和你说说求知的渴望是有效学习的原动力。


      爸爸还没上学的时候,经常听曾祖父讲一些历史上的文人故事、书法巨匠、还有他那个年代的村里的文人的故事,所以,中国文字的神奇、文化的力量就深深吸引着我。


       每当雨天,无法出工干活。曾祖父只能在家里闲着。上午十点来钟光景,就有村里要好的朋友来串门,有一个叫胡鹏飞的人,比曾祖父小10来岁,是常客,爸爸叫胡鹏飞为鹏飞公公。有时候会聚到3、4个人,他们的谈兴就更浓,有时候谈到戏剧,也会自己唱起来,不亦乐乎!

 

        农村人会丢失活物(如鸡鸭等)或者农具家伙什,找不到,急得团团转,就是找会占课的人占卜,算算丢失物在哪里。曾祖父经常说到村里哪位老先生用诸葛马前课算出某某家的什么东西在什么方位,然后去找,果然找到了。神奇的不得了。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他们还会比较村里2位老先生的课占的更准些。诸葛马前课是用手指掐算的,是一种数学吧。反正我听得是神奇的很。听曾祖父讲,算得最准的还是舒高寿老先生。此人是当时农村里最有学问的人。他掐课是用六爻金钱课的,就是用上了周易八卦的,听曾祖父他们说的眉飞色舞,活灵活现。当然这个也不是吹牛,都是村里人实际发生的事,丢了只鸡找不到了,请了老先生掐课,就果然找到了。曾祖父还说舒高寿藏了很多古书,从来不示人,高深莫测,连奇门遁甲都有。那个年代书籍是极其宝贵的东西。 爸爸小时候,除了台历,就没看到过什么书籍。




再说到写字。他们就会有谁谁的字写得好。谁谁的大字写得好,谁谁的小楷写得好。每一回都会说到,黄杨木打火筒的故事。什么意思呢?古时农村烧饭都是用柴火的,不是煤气,那时候没有煤气。灶膛里火不旺的时候,把火筒伸进灶膛里,用嘴凑着灶膛外的火筒往灶膛里吹气,使得火旺。火筒一般是用毛竹做的,把毛竹的竹节打掉,就是一个贯通的火筒。黄杨木是一种硬木头,用黄杨木做火筒是不可能的事,也是一件傻子做的傻事。话说解放前,村里一个舒姓人家,是地主,父亲请了先生给他的儿子读书,可是他的儿子太笨,读不好书,写不好字,读了几年,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而且,字还写得歪歪扭扭,被村里嘲笑。这一笑,刺激了这位地主儿子,就开始发奋练习毛笔字,白天练,晚上练,很快写得家里的毛边纸都没了,那时候,不是想买纸就买得到的。地主家有钱,缺纸了,也没办法。就用毛笔蘸了水在桌子上练,时间长了,居然桌面都被写出了槽。几年,十几年过去了,这位地主儿子练就了一手好毛笔字,名震方圆几十里。那时候,没有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发达,能够在方圆几十里知名是很有名很了不起的事了。所以,这位地主的儿子用自己的勤奋证明了黄杨木也能打火筒的。

       这位地主儿子叫汉土地。我不知道具体怎么写,声音就这个读法:汉土地。

       

鹏飞公公是当地的活字典,也是个出对子的高手。他从小读过私塾,认得很多字。是我们当地农村一带识字最多的人,很多不认识的字都要去问他,那时候没有字典。

       古时读书的教材和顺序大致是这样,先用《千字文》发蒙认字,认了字,才开始读《孝经》《大学》《中庸》,这些书都过了,一个人的基础三观就有了,继而再读《论语》《孟子》,这些都过了,就建立了较深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接着读《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这些书读了,就建立了高层次的世界观了。

      古时发蒙阶段读书,只读不解。意思是私塾先生只教你认字,背书,不给你讲解。等读到四书五经了,才开始开讲。发蒙阶段,学生只是读和背。会背了,闲暇时,老师要叫你对对子。那些读到第三阶段的大些的孩子,就要练习作诗,因为考秀才举人就要考试贴诗的。

       曾祖父老是说鹏飞公公半板还是一板的故事。古时,学生背书,背错了,私塾先生要用戒尺打手板。错半个字打半板,错一个字打一板。有一回,鹏飞公公错了一个字,私塾先生问他打半板还是一板,可以选择。他小,不懂啊,可是心里很聪明,心想半板总比一板要好些,就说要半板。半板是怎么打的呢?把戒尺立起来,那个侧面的接触面小,打下去比一板痛的多了。

       曾祖父和鹏飞公公他们每回聚会都会说到这个半板和一板的故事,说得哈哈大笑。

       我记得很清楚,鹏飞公公在70多岁时候,还是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古书。这个和小时候的背书是分不开的,也和半板一板的严格分不开的。鹏飞公公大概读书读到《大学》《中庸》。他大概是属于理解力不是很好的那种,当然后来也就没读下去了。但是,他的对对子的功夫很好,说话不到3句,他就出口成章,一副对子出来,朗朗上口,浑然天成。给村人带来笑声和乐趣。


      类似这样的故事很多,那种对文字的神奇感,从小就埋在爸爸的心里。所以,爸爸开始读小学时,就带着这种好奇的求知欲,一点没觉得读书是件麻烦事,一年级时候,全乡统考,还考了第二名还是第一名,给老师和爷爷奶奶增光了。

 
表  情:
加载中...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